?
近些年,建设“教育强国”的话题一直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在今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颁布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性被再次强调。而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教育位于教育、科技、人才交汇的核心,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阶段,其主要作用集中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而对除教育领域外的其他领域辐射作用有限。但事实上,该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研究生教育对于所在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乃至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都有着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看,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是推动中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关键布局,也是赋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国家发展战略议程的重要因素。
具体而言,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研究生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都更有集聚的特征,即基础教育要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均衡发展,研究生教育则更多集中在某些地理位置,产生1+1>2的集聚效应,进而向周边辐射。而笔者所在团队在研究中发现,研究生的集聚对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而且这是通过因果分析得到的结论,即研究生的聚集是原因,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结果。
此外,我们还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是研究生聚集促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传导机制。这说明研究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进而重塑劳动力市场,并对居民收入产生积极影响。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研究生集聚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在不同区域呈现显著差异。该效应主要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较高的地区得以显现。
为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我们认为首先要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扩容与结构优化,构筑高层次人才蓄水池。具体而言,应从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两个维度同步发力,即在保持高教规模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研究生层次的招生规模,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满足强化集聚的增量需求。这种规模的扩大不应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应是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精准布局。
对此,笔者建议以博士生教育为战略牵引,适度超前扩大其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培养规模。在硕士生层面,应大力发展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专业学位教育,强化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从而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确保教育投资有效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
其次,优化高层次人才的空间布局,引导有序集聚与均衡发展。如前所述,研究生集聚的正向外部效应在发达地区能得到更充分释放。因此,政策层面一方面应继续支持和鼓励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中心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打造人才高地,通过构建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与生活环境,持续增强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与承载力。
另一方面,为避免人才“过度集聚”所引致的区域发展失衡,应通过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引导部分研究生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新兴城市群有序流动,并鼓励支持中心城市的高层次人才通过项目合作、短期派驻、远程办公、技术咨询等方式服务于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后者也应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重点围绕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产业集群,通过特色产业吸引相关领域人才会聚,最终实现“筑巢引凤”的目标。
最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协同发展。我们发现,在研究生集聚发挥其收入增加的效应中,人工智能技术发挥着关键机制作用。为畅通强化这一传导路径,必须从制度层面深化产学研融合。应推动研究生培养机构建立与产业需求动态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研究生培养机构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或“联合实验室”,将产业界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核心课题,着力打通研究生培养、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之间的壁垒。
此外,政府需构建有效的激励框架,通过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优化知识产权归属与收益分配机制、将服务产业发展成效纳入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评价体系等举措,充分调动高校、企业与科研人员三方的积极性,从而强化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协同效应,将人力资本的创新“势能”高效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动能”。
(本文为2022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重点项目“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2JYA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0 条